闽北下梅村的茶事

   闽北下梅村是一块纯净的土地。北京茶博会人员介绍,踏足下梅村,仿佛置身一块净土,而最具有文化特色的,就是这里与茶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秋水未央,遇见了不施粉黛的下梅村。

  村落依梅溪边,因处下游,故名下梅。十月的日光,已是柔软。五十里梅溪,到了这里静平如练。两岸苍山翠远,鸟鸣依稀,让人以为误入桃源。杨万里过下梅时也曾叹道:“不待山盘水亦回,溪山信美暇徘徊;行人自趁斜阳急,关得归鸦更苦催。”

  这里曾经是武夷山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清嘉庆年间,大学士军机大臣王杰来过下梅,他赞美下梅道:“鸡鸣十里街,日出千鼎烟”。而当地茶商中的翘楚唯邹氏莫属。

  邹氏祠堂,恢宏大气,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门两侧的“木本”、“水源”,是两幅篆刻横披。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如树木一样,有赖于深深遍布在乡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赖于源头的涓涓细流。

  晋商与闽北虽隔万水千山,但早在150多年前,以常氏为主的山西商帮就看中了武夷茶的生意资源,把经商触角探往武夷山下梅的茶坊街市。时至今日,逢茶上市,村民依旧都忙着采摘、焙制,空气中处处散漫着茶香。

  闽、晋商人联手在下梅村开辟了“万里茶路”,一直延伸至中俄边境的贸易城———恰克图,让下梅成为武夷山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你可在村口“晋商茶路万里行起点”的纪念碑上镌刻的茶路线图,体会到万里茶路宏阔的情景。

  时下秋茶时节,长长的风雨廊,坐着一溜拣茶的妇人。斑驳的光,从瓦间印落,悠远的茶香,滑自指间。一道茶,需要几十个工序,一切都和数百年前没有什么两样。

  万里茶路掀起的云烟,虽已消逝,但那醇厚的香气,仍余梁间。立砖斗砌的石墙灰瓦,在平心静气中,安享生命中的每一寸流光。岁月静好,淡享安然。

  不由得就放慢了脚步,生怕惊醒了这场宁静恬淡的梦。

相关内容

茶言茶语丨“外行”喝水,“内行

茶言茶语丨“外行”喝水,“内行

喝茶,不能来者不拒。什么茶都要尝两口,那不是在喝茶,只是喝水罢了。 茶,分三六九等,价格不是衡量好坏的标准,品质才是。 鉴别茶叶品质是一门技术活,门道有很多,归纳起

日本的茶事七则

日本的茶事七则

   1168年入宋僧荣西从中国带茶种回国种植之后,日本的种茶、饮茶风尚大为流行。北京茶博会人员介绍,日本茶道在中国茶道基础之上又融合了自己的思想,以下的茶事七则能为研究日本茶文化提供参考。   1、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可浅近解释为“酷爱和平,清心宁静”。和敬清寂源出村田珠光“谨敬清寂”之说,后来千利休(1521-1591年)将其改为“和敬清寂”。“和”与“敬”是强调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有的精神、态度和辞仪,“清”和“寂”则强调茶室庭院应当清静和典雅。其本质就是“和美”、“清心”,是

茶事与禅宗的仪礼

茶事与禅宗的仪礼

   茶在禅门中的发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层的原因当然在于观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北京茶博会人员介绍,正因为茶与禅能融为一体,所以茶助禅,禅助茶,“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决非仅由其药用性质的特殊方面所决定,正如道教最旱在观念上把茶吸纳进其“自然之道”的理论系统中一样,禅门亦将茶的自然性质,作为其追求真心(本心)说的一个自然媒介。无论从理论上

唐寅痴情茶事

唐寅痴情茶事

 2011年中国茶事述评

2011年中国茶事述评

来源:茶博览   在金融危机外部经济环境不堪理想的2011年,中国茶产业继续保持产销两旺的强势。红茶与黑茶风起云涌,乌龙茶以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为代表继续保持热销势头,占市场绝对份额70%以上的绿茶保持平稳增长势态。据和君咨询专家蒋同预计,2011年全国茶园面积将达到3000万亩,预计产量为150万吨,茶叶农业产值为600亿,全产业链的流通值(消费总值)将达到2500亿。     ■红茶与黑茶共创佳话     “信阳红风暴”可以说是2011年中国茶营销的经典

关于茶博会

参展指南

参观指南

联系我们

其他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