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茶马古道 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

紫阳茶马古道 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

中华茗茶网-《收藏》杂志

图1:紫阳县发现的古代茶马古道遗存

图1:紫阳县发现的古代茶马古道遗存
图2:《何君阁道碑》拓本
图2:《何君阁道碑》拓本 图2:《何君阁道碑》原石 图2:《何君阁道碑》原石
图5:秦汉时期青铜鍪图5:秦汉时期青铜鍪

  刘勇先

  近来有人在安康紫阳县发现古代茶马古道的遗存(图1),有专家说是明代的。笔者结合发现的几件文物及相关史料对紫阳茶马古道作了初步研究,认为这条古道可能是东汉时期通往西北、西南的一条“丝绸之路”。

  首先从《何君阁道碑》原石的发现说起。历代书家均认为,《何君阁道碑》原石早佚,最早有宋代洪适《隶释》对此碑有著录,只传有宋拓本(图2),世称孤本。《隶释》对《何君阁道碑》拓本的记载曰:其文七行,字数不等,或六字或九字;《字原》《墨宝》《金石索》等名著对此碑均有论及;翁方纲、冯晏海、康有为等一代书家为之倾倒。但原石真迹却一直无人见到。宋代晏袤评《开通褒斜道刻石》时就称“今《何君碑》不传”。于是清冯晏海《金石索》据《古刻丛钞》也仅载有《何君阁道碑》拓本,并记:“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光武中元二年刻此碑,蜀中近出,东汉隶书斯为之首,字法方劲,古意有余,如瞻冠章,甫而衣缝掖者,使人起敬不暇,虽败笔成冢,未易窥其藩篱也。”还对阁道之阁本意和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号并列,以及尊楗阁地理位置所在进行了考释。

  失踪上千年的《何君阁道碑》原石,2004年3月15日终于被当地一小学教师发现。碑刻位于四川荥经县烈士乡冯家村临河悬崖的一个凹槽里,距离水面12米。全碑共52字,每字约两寸见方,以阴文手法刻在未经打磨的山岩上。书法介于秦篆与汉隶之间,随字形简繁任意结体,形式古朴率直,落落大方(图3)。《何君阁道碑》(严格来讲不是碑,而是摩崖石刻)又称《何君尊楗阁刻石》,是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严道县(今荥经县)修建驿道落成纪功所刻,向来受到历朝书家尊崇。《何君阁道碑》原石全文52字与宋拓本内容完全相同。碑文全文如下:“蜀郡大守平陵何君(笔者注:金文大与太通用),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丹书)。”翻译成白话文是:蜀郡太守平陵人何先生,派遣他的下属官吏临邛人舒鲔,率领着服徭役的队伍(来此)修路,建造了高脚柱栈道,南北共长55丈。用了工作日1198个。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完成。严道地方官任云、陈春作记并书丹书。

  《何君阁道碑》原石的发现,对研究安康紫阳茶马古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链接西南茶马古道和安康茶马古道中的一个环节,这个失却的环节现在找到了。史载,安康的茶马古道,是从紫阳的任河与渚河交汇处的瓦房店古镇起,一路经西乡、汉中到河西走廊,和以咸阳为出发点的丝绸之路相接;一路是从任河进入四川到成都,再通过雅安地区的荥经境内的尊楗阁茶马古道,就和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相连接,通向西藏、印度、缅甸等地。

  安康有的专家认为,安康境内的茶马古道,有记载的是明代,为了增添作战用马匹,用陕南的“陕青茶”和西藏进行茶马互市,所以叫茶马古道。其实不然,茶马古道的涵义是宽广的。陕南和四川交界处,是山高林密的大巴山脉,万山险。古代交通极为艰难,大多靠人背、肩挑和马驮。马驮是先进的,大宗货物用马来驮,形成马队,故叫马帮。马帮主要是把陕南和四川的茶叶运出去,同时陕南的特产生漆、纸张、绿松石(古叫青碧、碧、石碌等)等也和茶叶一块运出,换回食盐、马匹等生活、生产物资。因为主要货物是茶叶,又主要是用马来驮,后人故称这条山路为茶马古道。

  还有人说,茶在唐代才有记载,“陕青茶”(陕南紫阳、平利等县茶叶的简称)明代才大面积栽植,形成茶园。但据史料记载,茶原产地就是中国,唐时输出国外甚多。公元前1世纪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汉代蜀人,可能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有“园有芳弱香茗”,说明当时已开始有茶园。三国时成书的《广雅》记载:当时茶饼的制作方法,“荆巴采(茶)叶作饼”。安康地域分野,《禹贡》属荆州,是以历代视安康为荆巴之地。而安康北有秦岭横亘,南有巴山与四川毗邻,东与荆鄂西北接壤,汉江以南广大地区与四川连山共脉,同属一个生态系统。是以研究者认为安康亦为茶叶发祥地之一。由于隶属变换不定,忽荆忽蜀,故史载阙如。唐代陆羽《茶经》《新唐书·地理志》对安康地区产茶和茶事活动都有明确记载。平利县西河乡曾出土一件南北朝时期的煮茶用青瓷注,说明早在5世纪安康就有了煮茶之风。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紫阳县宦姑镇发现了一处唐代窖藏,出土了大批“开元通宝”铜钱,藏钱的器具竟是烹茶用的青瓷注。这些出土实物,也有力地证明了种茶、饮茶等茶事活动在安康民间的普及。

  安康境内紫阳、平利、汉阴等县都出土有秦、汉时期的巴蜀柳叶剑(图4)、青铜鍪(图5)等,这些也说明安康地区在当时就和四川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

  《兴安州志》创修于明成化戊戌秋(成化十四年,即1478年),对明代前后茶马古道没有记载。有关史料记载,宋时就有茶马司官署。宋代于成都、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买马司。其后以提举茶事兼理马政,遂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置提举官,掌以川茶与少数民族贸易马匹。明初在秦、洮(治今甘肃临潭)、河(治今甘肃临夏)等州,清代在陕西、甘肃两省均设茶马司,置大使,职掌与前代同。清初又在陕甘两省设御史专理其事,一般称为茶马御史。

  据相关资料显示,陕南的茶马古道在1000多年前便融入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而陕西紫阳就是这条茶马古道上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产于紫阳的“紫阳毛尖”茶便是这条通道上久负盛名的品牌。现在链接西南茶马古道的环节之一 ——紫阳茶马古道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安康境内的茶马古道及其对陕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紫阳茶马古道同样是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安康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人力进行考古发掘。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ImgZoom(Id)//重新设置图片大小 防止撑破表格 { var w = $(Id).width; var m = 550; if(w < m) { return; } else { var h = $(Id).height; $(Id).height = parseInt(h*m/w); $(Id).width = m; } } window. function() { var Imgs = $("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var i=0; for(;i

相关内容

陕西紫阳:茶产业托起脱贫致富梦

陕西紫阳:茶产业托起脱贫致富梦

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眼下,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的茶园已进入产销旺季。4月16日,农业科技报社小康路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专题宣传活动采访报道组来到紫阳,记录这个

宁波博物馆展现茶马古道壮阔历史

宁波博物馆展现茶马古道壮阔历史

丝绸之路系列展《 茶 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昨日起在宁波博物馆一楼西特展馆与观众见面,展出338件(套)珍贵文物。 此次展览由宁波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西藏博

紫阳县实施八大提升工程力促富硒

紫阳县实施八大提升工程力促富硒

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紫阳富硒茶已经由传统地方产业过渡到具备一定基础的现代优势主导产业。紫阳县去年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十三五全省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该县

紫阳焕古镇茶旅融合促脱贫

紫阳焕古镇茶旅融合促脱贫

生态旅游是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富民产业。焕古硒茶小镇是紫阳2017年计划打造的十镇十村百户旅游扶贫示范典型之一,在今年第21届西洽会上,紫阳县政府签订了总投资

紫阳富硒茶借力品牌拓市场

紫阳富硒茶借力品牌拓市场

4月21日,紫阳富硒茶2017年北京推介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时值第九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期间,来自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和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方面的茶学专

甘肃建成“北茶马古道”博物馆

甘肃建成“北茶马古道”博物馆

据北京茶博会了解,茶马古道不仅存在于公众所熟知的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甘肃、陕西和青海一带也存在以茶马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古老商贸通道。以北茶马古道的历史遗存和文物为主题的博物馆,日前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建成开馆,其中近千件文物和遗存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北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   2009年,考古人员在甘肃康县发现了一块石碑,该石碑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字样,康县由此成为中国唯一发现有碑刻佐证

甘肃建成“北茶马古道”博物馆

甘肃建成“北茶马古道”博物馆

  说起茶马古道,人们多半会首先想到西南地区的茶马互市,但相关文物佐证西北也有。据北京茶博会了解,2016年元月,一个以北茶马古道的历史遗存和文物为主题的博物馆,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建成开馆,其中近千件文物和遗存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北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   康县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博览馆馆长杨清军说,2013年康县茶马古道被列入国家文物部门十二五重要大遗产保护项目库以后,众多北茶马古道文化遗存得到修缮保

易武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

易武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

   易武绝对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路段之一。2014茶博会人员介绍,易武在清朝光绪年间,是云南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亦是茶叶生产、加工和集散之地,其繁华程度在当时的茶马古道无二。   古茶园   易武至今还有古茶园11430亩,主要分布在麻黑、高山、曼洒、曼乃、曼腊等几个地方,全乡各个地方均有零星分布。位于麻黑村委会的古茶园最具代表性,茶园面积4700多亩,有茶树56.4万余株,这片茶园均为老茶树,从明朝初期起就开始在这里种植,在清雍正至道光年间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末和民国不间断地补

关于茶博会

参展指南

参观指南

联系我们

其他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