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话茶道

   茶道在中国有非常远的历史。早在唐代茶道一词已经被人们使用。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属于东方文化。因此茶道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科学的定义来说明,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靠自己的悟性去理解它,接近它。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北京茶博会人员介绍,一般来说,茶道可划分为以下几类: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茶道也是源远流长,茶道为人们营造了亦静亦动、无穷美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由茶悟而升华,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相关内容

茶言茶语丨资深茶人都熟悉的“茶

茶言茶语丨资深茶人都熟悉的“茶

茶为本,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器也逐步臻于完善。早在《茶经》中, 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其中,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

安徽旅游以茶为媒借助“万里茶道

安徽旅游以茶为媒借助“万里茶道

茶文化,自古至今都是安徽沟通世界、促进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根情感纽带。随着中蒙俄三国达成共识,将万里茶道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上日程,中国茶叶重镇安徽,又多了一个与世界

魔根新茶道:为中国茶走出国门制

魔根新茶道:为中国茶走出国门制

为什么要创造新茶道?对此,魔根先生说:走出国门的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离开大陆的任何一个当地正规超市,都很难买到中国品牌茶叶,无论在国内是多么出名。茶叶在中国历史悠

湖北江汉关等6处茶路遗产参与“

湖北江汉关等6处茶路遗产参与“

据悉,鹤峰县南村至连三坡古茶道进入万里茶道申遗遴选建议名单。入列该名单的还有五峰古茶道梯儿岩汉阳桥段、羊楼洞石板街及茶庄片、襄樊码头及会馆、江汉关、汉口俄商近代建

茶人们最爱的小鲜肉,有了它们才

茶人们最爱的小鲜肉,有了它们才

如果非要评选出爱茶人的小鲜肉,那么茶道六君子一定得票不少。经常喝茶特别是喜欢功夫茶道的小伙伴,简直是片刻都离不开它们。想得“道”,先“君子”,跟着茶博会小编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茶道六君子指的是: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则、茶桶,这六样被茶叶爱好者称为茶道六君子。有道是: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茶筒     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茶匙     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

万里茶道结民族情谊

万里茶道结民族情谊

   万里茶道的重大意义与历史情结总是心因为无数的人们。万里茶道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机缘?下面我们来听听北京茶博会人员给我们的介绍。   第一片茶叶是怎样到了雪域高原的?这里有一个奇妙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藏王得了怪病,怎么也治不好。一天他独自禅坐,清凉的风中飘逸着淡淡清香,只见一只从未见过的小鸟缓缓飞来,嘴里含着一片绿叶,神奇的是小鸟飞过藏王头顶时,那片绿叶恰巧轻轻落下,正好掉在藏王手里。藏王目送小鸟远去,绿叶的清香,让他不由自主地放进嘴中咀嚼起来,顿时神清气爽起来&hel

上海“阿婆茶”里的茶道文化

上海“阿婆茶”里的茶道文化

   在上海的青浦区商榻镇,“一杯阿婆茶、两棵咸菜苋、三根萝卜干、四个蜜枣青”的歌谣到现在还时时入耳。北京茶博会人员介绍,如果你在上海看到七八个老婆婆聚在一起,喝茶谈笑,他们也许并不是在闲聊,而是在谈话中蕴含着茶道文化。   关于“阿婆茶”有一个传说,从前在美丽的淀山湖上有一座山,山上住着一位善良的阿蒲老婆婆,阿蒲婆婆在山上种了许多茶树。每到春季采茶的时候,阿蒲婆婆总会带着茶叶四处走,当她路过商榻看到一群穷苦的乡亲时,便将茶叶赠予他们。此后,每年阿

探究明清泡茶道

探究明清泡茶道

   中唐开始,泡茶法开始出现,而直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2014茶博会人员介绍,自明初以后,泡茶开始用叶茶。明清泡茶之道非常讲究。   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蔬》,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

关于茶博会

参展指南

参观指南

联系我们

其他

取消